汽車領域對復合材料的電氣化需求
速度、動力、效率和可持續(xù)性是衡量汽車性能的關鍵指標。然而,這些目標面臨著一個共同的 “敵人”—— 車輛質量。為應對這一挑戰(zhàn),全球各行各業(yè)已越來越多地采用先進復合材料。
在航空航天和先進空中交通(AAM)等先進交通領域,復合材料的應用已取得顯著進展。過去 50 年間,航空航天行業(yè)對復合材料的接納程度不斷加深:以波音 737 為例,其復合材料占比不足 10%;而空客 A350XWB 和波音787 等新型機型,復合材料占結構重量的比例已超過 50%。
但若審視汽車行業(yè)同期的情況,盡管在實現(xiàn)減重和可持續(xù)性目標上,汽車行業(yè)與其他交通領域的緊迫性相當,但其復合材料的整合進程卻相對滯后。目前,普通乘用車的復合材料平均占比約為 10%,更高的滲透率主要集中在超高端車型中。汽車行業(yè)采用復合材料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是其較高的成本。
在乘用車領域,與目前主流的鋼材或鋁材相比,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通常能使零部件重量減輕14% 至 25%,碳纖維增強聚合物(CFRP)則能減輕 25% 至 40%。然而,汽車級復合材料(尤其是碳纖維增強聚合物)每公斤的材料與加工綜合成本,是鋼材或鋁材的 10 倍以上,因此如前所述,其大批量應用僅在豪華車型領域具備經(jīng)濟可行性(見表 1)。
表1 各類材料每公斤平均成本(單位:美元)
材料種類 | 2020 年 | 2025 年 |
軟鋼(Mild steel) | 1.4 | 1.4 |
高強度鋼(High strength steel) | 1.5 | 1.5 |
先進高強度鋼(Advanced high-strength steel) | 1.9 | 1.9 |
超高強度鋼(Ultra high-strength Steel) | 2.0 | 2.0 |
鋁材(Aluminium) | 3.7 | 3.6 |
鎂材(Magnesium) | 5.9 | 5.5 |
復合材料(Composites) | >50.0 | >50.0 |
盡管復合材料在汽車領域的平均滲透率僅約為 10%,但全球汽車行業(yè)龐大的產(chǎn)量推動了對復合材料的大量需求。僅 2024 年一年,汽車行業(yè)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價值就超過 120 億美元(約合 102.4 億歐元),需求量超過 3300 千噸。
非線性的生產(chǎn)-需求格局
從生產(chǎn)角度來看,以中國為主要推動力的亞太地區(qū)在汽車行業(yè)占據(jù)主導地位。截至 2025 年,該地區(qū)汽車年產(chǎn)量估計超過 5000 萬輛,其中僅中國就占約 60%(超過 3000 萬輛)。歐洲緊隨其后,汽車年產(chǎn)能約為 1800 萬輛。
有趣的是,盡管產(chǎn)量存在顯著差異,但這兩個地區(qū)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卻基本相當。這一現(xiàn)象的原因在于,歐洲車型的單車復合材料平均含量遠高于亞太地區(qū)車型。
北美地區(qū)的汽車產(chǎn)量雖排名第三,但其預計將成為對汽車復合材料需求最大的地區(qū)。高需求反映了該地區(qū)的車輛構成特點:與其他地區(qū)以乘用車為主不同,北美道路上以輕型商用車(尤其是小型貨車)為主。因此,盡管北美地區(qū)的汽車生產(chǎn)規(guī)模相對較小,但由于這類車型的復合材料含量通常較高,其對復合材料的需求量也會不成比例地增加。截至 2025 年,北美地區(qū)的需求約占全球汽車復合材料需求的 35%,折合復合材料約 1300 千噸,其中約 70% 的需求預計來自輕型商用車品類。
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復合材料零部件應用
在燃油乘用車中,復合材料的典型應用包括鋼板彈簧、車身外板、發(fā)動機罩、行李箱蓋和進氣歧管。在高端跑車和輕型商用車中,復合材料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,涵蓋了擾流板、A 柱、單體殼底盤部件、艙壁、保險杠、卡車車廂以及其他結構件或空氣動力學部件。
截至 2025 年,美國汽車保有量中僅有約 25% 為電動車,其中純電動車僅占 10%。從需求角度來看,這一現(xiàn)狀為汽車復合材料開辟了多條發(fā)展路徑。
不斷擴大的電動車保有量本身對復合材料的需求較大,因為同級別電動車通常比燃油車集成更多復合材料部件,例如電池外殼、模塊托盤和接線盒蓋,這直接推動了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增長。
此外,由于配備電池組,電動車通常比同級別燃油車重 10% 至 15%。額外的重量加上消費者持續(xù)的續(xù)航焦慮,使得減重對電動車而言更為重要。平均而言,電動車減重 15 至 20 公斤,續(xù)航里程可延長約2 至 2.5 公里。雖然這一數(shù)值看似不高,但如果將減少的重量替換為額外的電池容量,續(xù)航里程最多可增加 5%(見圖 1)。

圖1 2024 年美國按車輛類型和動力系統(tǒng)劃分的新車平均重量
另外,目前美國的電動車保有量主要集中在乘用車領域,這為電動輕型商用車留下了較大的市場空間。因此,本身復合材料滲透率就相對較高的輕型商用車領域實現(xiàn)電氣化,將進一步推高美國市場對復合材料的需求。在輕型商用車領域,皮卡車的潛力尤為顯著 —— 電動皮卡車的平均重量比同級別燃油皮卡車約重 2000 磅(折合 907 公斤)(見圖 2)。

圖2 電動汽車與內燃機汽車的材料使用差異
燃料電池電動車(FCEVs)與電池外殼中的復合材料應用趨勢
汽車電氣化不僅包括純電動車(BEVs),還包括燃料電池電動車(FCEVs)。
目前,全球燃料電池電動車的保有量約為 8 萬輛,但由于其碳足跡遠低于高碳排放量的純電動車,人們對其認可度不斷提高,預計到 2029 年,燃料電池電動車的保有量將增至 25 萬輛。與純電動車配備電池外殼和托盤不同,燃料電池電動車擁有對復合材料需求較高的儲氫罐或壓力容器。盡管燃料電池電動車對復合材料的需求量不及純電動車,但不應忽視其對該市場的影響。目前,燃料電池電動車的壓力容器每年產(chǎn)生約 90 千噸的復合材料需求,預計到 2029 年,這一需求可能增至約 120 千噸。
在燃料電池電動車中,儲氫罐已成為典型的高復合材料需求部件。相反,在純電動車中,電池外殼有望成為這一領域的代表部件。然而,復合材料儲氫罐已實現(xiàn)廣泛應用,復合材料電池外殼的應用卻尚未達到這一水平 —— 目前約 70% 的電動車仍采用鋁材和鋼材制成的電池外殼。
從技術角度來看,在電池外殼的材料選擇上,復合材料的性能明顯優(yōu)于鋁材。復合材料不僅能大幅減重,還具有更優(yōu)異的隔熱性能。例如,碳纖維增強聚合物的熱導率幾乎是鋁材的 1/200,并且通過合理使用阻燃添加劑,可設計出滿足嚴格的防火、防煙和防毒(FST)要求的復合材料。這些特性對于降低電動車電池熱失控相關風險至關重要。
行業(yè)已充分認識到這些優(yōu)勢,向復合材料電池外殼的轉型正快速推進。與大多數(shù)汽車應用場景一樣,在電池外殼領域,玻璃纖維的滲透率也高于碳纖維。同樣,無論是在電池外殼領域,還是在更廣泛的汽車復合材料行業(yè),熱塑性塑料都是主要的樹脂類別。
考慮到熱塑性塑料的主導地位以及行業(yè)對其長期的信任,Stratview 研究公司(Statview Research)估計,未來 5 年,全球汽車復合材料需求中約 75% 將來自熱塑性塑料基材料(見圖 3)。

圖3 按樹脂類型劃分的汽車復合材料市場分布
重量悖論
盡管復合材料因減重優(yōu)勢而備受贊譽,但對不同細分市場車輛平均重量的分析卻揭示了一個悖論:盡管復合材料的應用不斷推進,但車輛的平均重量卻持續(xù)上升。以美國汽車保有量為例,車輛的平均整備質量從 2000 年的約 3800 磅(折合1.7 噸)增至 2025 年的 4400 磅(折合 2 噸),增幅達 15%;與 1980年相比,增幅更是約為 40%。
車輛重量上升的原因包括多項因素,例如更嚴格的安全法規(guī)(導致額外增加安全氣囊組件)、信息娛樂和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的普及,以及消費者對更大尺寸車輛的偏好。但這一現(xiàn)象也凸顯出,復合材料在抵消這些趨勢、為全行業(yè)帶來真正減重效益方面,仍存在未被挖掘的潛力。
因此,實現(xiàn)真正的減重(而非在重量不斷增加的車輛中僅整合輕量化部件),能成比例地大幅降低整體碳排放。另一種同樣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天然纖維復合材料 —— 在部分零部件中初步應用天然纖維復合材料的實踐表明,其可將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高達90%。
另一個頗具前景的解決方案是在車輛中整合回收復合材料部件。整合回收復合材料材料為有效降低碳足跡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。
盡管碳纖維回收技術已存在多年,且許多商業(yè)回收企業(yè)將汽車行業(yè)視為主要終端應用市場,但在車輛制造中實際采用回收復合材料的比例仍然很低。行業(yè)推動的相關舉措也較為有限,但 2025 年 3 月宣布的FIBIAS++ 項目是一個顯著例外。該項目有斯特蘭蒂斯(Stellantis)等主要原始設備制造商(OEMs)參與,且專門致力于在汽車應用中使用回收復合材料。
邁向有效的碳足跡降低
隨著汽車行業(yè)面臨日益嚴格的能效和可持續(xù)性目標,從玻璃纖維、碳纖維到新興的天然纖維復合材料,各類復合材料正有望從 niche 豪華車型應用轉向主流車輛結構。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保有量電氣化進程的加速,以及燃料電池電動車的初步發(fā)展,是推動汽車領域復合材料需求實現(xiàn)前所未有的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。
總體而言,這些進展,再加上戰(zhàn)略性整合回收復合材料部件,不僅有潛力使汽車行業(yè)躋身更具環(huán)境可持續(xù)性的行業(yè)行列,還能為供應鏈中的相關環(huán)節(jié)帶來重大機遇。
來源:JEC Magazine 原作者ANIKET ROY
上一篇:旋轉3D打印的前景